云冈石窟的北魏大佛,深情款款打量每位来客

  • 放猪江湖
  • 2019-06-04
  •   
  • 各窟雕饰之奇伟,艺术形象之丰富精美,可说是旷古所无,令后人叹为观止。


     

    山西大同的人文历史之厚重自不必说,而这里的云冈石窟更是闪耀于世。

    出市区西南面约30华里,武周山南麓高约百尺的断崖之上,云冈石窟在这里历经千年风雨而依旧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光芒。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排列,高大而宏丽,窟里雕有通高四五十尺雄伟庄严的佛像,窟壁穿插着许多佛龛、千佛、飞天、花草等富丽神奇的浮雕图饰,有的窟外还连接着三四层楼的宏大建筑。

    目前,这里的主要洞窟有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史料记载,云冈石窟开凿者叫昙曜,是北魏时期的著名僧侣,他来自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武威。

    公元460年,昙曜奉北魏文成帝之命,开始在这里凿修洞窟,6年后,即公元465年,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完毕,这就是被后人称为的“昙曜五窟”,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由此看来,彼时这些洞窟佛像与当时的政治联系相当紧密。

    为什么选择昙曜来主持开凿云冈石窟,是因为他见过敦煌鸣沙山石窟的实物,有着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构思起来有例可循,但他只把旧例作为借鉴,更多的是融进自己丰富的想象,进行了再创造。

    昙曜所开创的石窟共有5座,含有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祈福的意义。每座规模都很宏大,窟内各雕一尊石像,高达40尺至45尺,第5座的石像最大,高约50尺,总名为灵岩寺。其中最大的石窟可容3000多人,东头佛窟所常供养1000僧。各窟雕饰之奇伟,艺术形象之丰富精美,可说是旷古所无,令后人叹为观止。

    身处云冈石窟,除了被浓厚的佛教文化所感染,你还会惊诧于古时人们雕刻手艺的精湛和堪称完美的雕刻艺术。一个依山而建的石窟,其中大大小小的惟妙惟肖的石刻佛像都凝聚着当时匠人的点滴心血。

    古代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洞穴,从来就是反应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色彩、服饰的绝佳研究史料,云冈石窟也不例外。

    洞窟里的壁画雕像讲述着一个个神话场景,这些场景或许是寄寓了当时人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向往吧,如今已落满了斑驳的光阴,留给后人凝望。

    据说,在昙曜之后,石窟的开凿就没有停止过。文成帝之下后的的历代帝王,倾全国的税赋,持续浩大地凿窟雕像,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前后60多年,堪称世纪工程。值得一提的是,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都城迁往洛阳以后,这里逐渐冷寂,官方修建停止,民间修建延续近百年。

    因为,历时百年的修建,受各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认知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有的洞窟精雕细琢,人物装饰华丽,有的气势磅礴,雕像饱满圆润,有的浑厚,有的纯朴,有的充满西域情调。晚期的很多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至今洞窟山脚下还留有一道车辙,北魏时,云冈石窟前是一条重要的通往内蒙的交通要道,商贸繁荣,如果你抵达这里,你的脚下就是那个时期建造石窟的工匠们曾经过的道路。当然彼时的道路已被层层光阴覆盖,那么多朝序,那么多泥土尘埃,早已封存了所有的痕迹,只是,早年考古发掘时,发现了这里的道路,便截取一段保留,供后世凭吊。

    历史文化依存向来保留不易,原本这里是一座宏大的寺院,元代时期,寺院建筑还存在完好,明代时候由于时局动荡,寺院被荒废,明末崇祯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

    1651年,清顺治八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那个时期重建。之后,康熙帝巡游途径这里时,给云冈寺题写御书匾额"庄严法相",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也曾在皇帝下令下有过修缮。

    如今这里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首批五A级旅游景区,游走于各个洞窟,与从历史走来的大佛目光相遇,你会发现他们的目光深情款款,极尽虔诚极尽温软,他们慈悲地眺望这世间的沧桑变迁,打量着今世每一位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