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妙联隐玄机

  • 博美王子
  • 2019-06-21
  •   
  • 千年的道教圣地,竟还隐藏着没落帝王最后的归宿.



    三清宫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江西三清山北部三清福地南侧,是三清山道教的标志,也是暗藏玄机之所。清晨,我们从日上山庄出发,沿三清山的西海岸栈道向三清宫进发。三清山曾经三次海侵,西海岸就是原先的海岸线。这条高空栈道长约有4公里,是目前全球最高最长的栈道。

    西海岸是三清山观景最开阔的区域,平均海拔1600米,群峰连绵,峡谷幽深,时有波澜壮阔的云海出现,气象万千。虽然沿途的景致很美,但我们并没有过多的流连,没忘记此行的目的是探寻三清宫。

    经过三个小时的征程终于来到了三清福地,一个外界传闻充满玄虚神秘之处。为了探究,我升起了小飞机,在空中俯瞰:在这怪石嶙峋三清山之中,居然还隐藏有一块藏风聚水的小盆地。这三清宫东倚聚仙台,南靠九龙山,西邻演教殿,北踞龟背石,占据了三清福地的最佳风水宝地,果然有来头!(请记好本图中的1.2.3标记点,后文会有阐述)

    从空中来看三清宫并不算雄伟,但格调非常高,整体布局依山水走向,顺八卦方位,古朴的建筑保持着明代的风格,将自然景观与道家理念合二为一。让人惊叹的是:在这崇山峻岭之中竟然出现了“先天八卦图式”与“后天八卦图式”交相融合布局的古建,不得不让人遐想,外界传闻最多是:在七星覆斗之中还深藏密隐着帝王陵宫,这到底是哪位帝王?他与三清宫有何渊源?

    三清宫的由来

    三清山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三清山道教文化开始于晋代葛洪,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炼丹术士、著名医学家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幻想“人能成仙”,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

    这就是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丹井的位置在图2中的第3个标记点,后面房屋是葛洪结庐的旧址)。自然“葛洪”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

    时至唐朝,道教被朝廷奉为国教,后人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营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老子宫观,旧址在丹井北边,坐北朝南,称三清福地(图2中第3个标记点处),进一步巩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而到了明朝三清山的道教达到了鼎盛。这得益于:一是明太祖朱元璋推崇道教,二是张天师成为道教之主,而他的仙所龙虎山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三清山距龙虎山仅300里,故受到张天师眷顾最多。明景泰至天顺年间王祐、詹碧云上山再次重修扩建,(图2中标记点1的位置),确定了现在三清宫的格局。

     

    简单介绍了三清宫的来历,现在就随我走进三清宫,探寻其中的玄机。过了排云桥进入甬道,甬道之中还隐藏着两个小殿,左边是灵官殿,灵官是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所有违法乱纪、不忠不孝者他都要加以制裁。

    与灵官殿正对面还有一仿木斗拱结构微形构建。殿额上刻“魁星殿”三字,殿顶正脊两端鱼龙吻,中置葫芦,古朴粗犷。三清宫前的魁星殿,其形制与他处迥异,魁星塑像并非是鬼形的神像,而是威武的人形神像,不但不是反手持笔踢斗,而是左手垂于腰侧,虎口朝前横执一束书简,象征“文”,尤为特别的是右手屈于胸前,虎口向上手握一大块圆头玉圭,象征大圭。大圭者,“奎”也,这是否还影射什么?

     

    拾阶而上,来到殿前,被这胖咪咪拦了道,我把镜头贴到它的面前,它也无动于衷,似乎在告诫我:这是它的地盘。好吧,我只好绕道进入殿中。

    殿堂的左边供奉的是:葛洪,三清山的“开山始祖”,就不再多介绍了。只是觉得这左边墙壁上镶嵌的“八仙”瓷板画,还是蛮新的。后来得知三清宫在二十年前,又遇大火,这些都是后来重建的。

    三清宫前殿正堂供奉道教三位尊神——清微天玉清境元始天尊,又称天宝君,居中位,手执混元珠,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混沌状态时的无极;禹余天上清境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居元始天尊左侧位,手执如意之象,或半黑半白的“阴阳镜”,象征刚从无极状态中衍生出来的“太极”;大赤天太清境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道祖,居元始天尊右侧位,手执羽扇,象征由太极分化出的天地或阴阳“两仪”。

    右室供奉的是:葛玄,史料记载他最早到达三清山的修行的第一人,(三国时期),道教尊为葛仙翁。葛洪是他的侄孙,若按辈分算,他是葛洪的太师傅。

    三清宫后阁为观音堂,供奉佛教十八罗汉等神像。前殿和后阁之间以十三级台阶相连接,象征脚踏十三行省,俗有“脚踏十三阶,吉吉福寿连”之说。三清宫前殿为道教,后阁为佛教,佛道合一,算是件和美之事,但外界传闻三清宫秘藏的玄机,在哪呢?

    没落帝王最后的归宿

    回到殿前,我的目光停留在宫殿正门楹联上:“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这幅妙联好像在描述:仙境福地风拂云绕,虚幻缥缈的景象,似乎又在向外界透露某种信息。这让我想起朱元璋龙兴之地凤阳龙兴寺内的一副对联:“庙内无僧风扫地,寺中少灯月照明”。与这幅联有异联同义,相承继袭之意,难道这三清宫与明太主还有瓜葛吗?

    而在大门前方,五级台阶下建有露天石砌窨井池一个。窨井池西侧边池底处用花岗岩整石浮雕有仰天龙头一尊,老龙四指双爪紧紧支着龙头趴伏在池底。不经意间一眼看上去是龙的一根粗胡须,但仔细观察这根貌似胡须的东西并不是,而是被人故意下了套,凿了一条铁索链子,呈半弧形缠缚套在了这条人脸龙的嘴脖下,就象是烈马被勒上了缰绳,孽龙被套上了锁龙索。

     

    这殿前锁住的龙头与殿后岩石下隐藏的龙尾是一整体,明显是让三清宫镇住了这条条龙,这究竟是何用意呢?我们在三清宫前牌坊上的一幅石刻对联找到了端倪:“云路迢遥入门尽鞠躬之敬,天颜咫尺登坛皆俯首之恭”,“天颜”用于指帝王的容颜。三清宫大殿石柱的楹联,就更说的明白了:“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三元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这口吻完全符合帝王之言,这似乎已印证外界的传闻:建文帝隐身三清山。

    1402年,朱棣率帅军攻破应天(今南京)金川门,强行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城破后,朱允炆失踪,成为明史研究中的一大悬案......而建文帝失踪时间段也正是王祐、詹碧云上山再次重修扩建三清宫的时期,王祐是有历史依据可寻,但这詹碧云史上资料很少,仅知道他是全真道人,协助王祐重修三清宫有功,被王祐任命为三清宫的主持。

    在三清宫东南侧270米处,处于文王八卦“巽”位,有一“詹碧云藏竹之所”,是三清福地建筑面积最大的明代古建陵冢,其正对方向就是“飞仙台”。(图2中标记点2的位置)。詹碧云的墓为何叫“藏竹之所”?僧人去世后一般只建塔不建墓,道士去世后一般只建墓不建塔,而此墓是下建墓上竖塔,非僧非道,亦僧亦道?再看这座陵冢的规格,也绝非一个主持能享用的!

    墓门巨石拱砌宽阔高大,墓后弧形太师椅座,两厢墓石雕刻精致豪华,塔龛中碧云塑像居高临下直视墓门之前,令人望而敬畏。其整体构思缜密奇巧规制极高,既包裹在两重八卦图阵里又秘隐于紫桓七星勺斗之中,规划布局竟合天地人合一之尊,处处体现出九五至尊的意思,建筑风格与南京的明太祖皇孝陵十分相似......而这“藏竹”与“藏主”谐音,后人推测这“藏竹之所”很可能就是建文帝的陵寝。

    在三清山天门峰东侧的龙首山上,既文王后天八卦“震”位处,建有一座龙虎殿,三清山龙虎殿与其它道教名山龙虎殿之设置风格迥异。虎踞龙蟠,石雕、石刻有象征皇帝坐朝,百官侍服左右,龙虎禁军侍卫门外,居高临下,威仪天下。......不禁让人联想:这或许是建文帝在三清山隐居时的“金銮宝殿”。

    说起这建文帝,个人以为他是个可怜之人,是历史上少有的被叔叔夺去皇帝宝座的人,让此人日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朱允炆是朱元璋嫡长孙。建文帝朱允炆继承其父亲朱标的性格温文尔雅,而燕王朱棣文武双全,在其封地:北平,抵御外敌入侵中,屡立功勋。本来就对朱元璋未指派他为皇嗣就异常失望,而对其侄建文帝削藩行为断然不会应允,因而促成了这场“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之后,朱允炆的生死成为千古之谜,多数都认为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遁入空门,但在哪里隐居呢?传说的版本很多:有湖南新田大观堡之说,余杭东明寺之说,还有苏州穹窿山之说等等,但有证有据的唯有这三清福地。千年的道教圣地,竟还隐藏着没落帝王最后的归宿,不值得您探究吗?“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这隐逸文化的密码,还在等待您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