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中的古生态园,隐藏了我国最大的汗血马基地

  • 黑马照照
  • 2019-07-01
  •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绵延万里的古代“丝绸之路”,其实也是一条良马之路。


    如果说有一种动物改变了历史,那就是马。人类从跨上马背的那一刻起,文明的进程便以马的速度开始丈量,商贸通信、文化交流、征战攻伐,无不依靠马。不可否认,马带来了杀戮,但也带来了文化的交融、思想的碰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绵延万里的古代“丝绸之路”,其实也是一条良马之路。

    翻开历史典籍, 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种马极富传奇色彩,它就是“汗血宝马”,也叫“阿哈尔捷金马”。在人们的印象中,汗血马四肢修长、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能够“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汗出如血。这样的说法虽略显夸张,但据测算,普通马匹的极限速度是一天90公里左右,汗血马可以达到200公里。而且非常耐渴,即使在50℃的高温下,一天也只需饮水一次,特别适合长途长途爬涉。由于皮肤极薄,血管密布,剧烈奔跑后血管会膨胀起来,流出的汗在阳光照射下看起来就像是血,故由此得名。目前,世界上纯种汗血马仅剩3000多匹,极其珍贵。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图腾,无论在雕塑作品还是诗词歌赋中,都能找到汗血马的踪影。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马踏飞燕”就是以汗血马为原型创作的,四蹄飞驰、脚踏龙雀、收颈嘶鸣、栩栩如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之瑰宝。昭陵六骏中的“什伐赤”和“特勤骠”也都是汗血宝马。“什伐赤”是李世民在虎牢关大战窦建德时所乘,它曾身中数箭依然奔驰不息,唐太宗赞其曰“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这匹英勇的汗血宝马在万军从中状若游龙、快如闪电,唐太宗得以保全性命,什伐赤则在战后力竭而死。特勤骠”则是率军追击宋金刚时的坐骑,曾一晚上急行100多公里,诗仙李白在《天马歌》称赞其“神行电迈蹑慌惚”,以示速度之快。太宗死后,这两匹宝马被刻成石刻,入昭陵陪葬。另外,唐玄宗的“玉花骢”、“照夜白”,更是为众多文人墨客所追捧。

    然而,在我国古代众多帝王之中,对汗血马的喜爱,莫过于汉武帝了。有一首《天马》是这样唱的:“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汉武帝对汗血宝马的渴望,由此可见一斑。为了得到它,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发动了两次战争。

    公元前104年秋天,汉武帝命将军李广利率领骑兵6千,外加步卒2万从敦煌出发远征大宛。然而由于出兵过于仓促,大军出师不利。外加军队给养不足和遭遇大风雪,部队还未到大宛国就已经折损半数以上兵力。此时,大宛的精骑适时掩杀,汉军全面溃败,最终被迫退回敦煌大本营。3年之后,不甘心的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出征。这一次他吸取了前番失利的教训,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仅派给李广利整整6万名士卒,还有战马3万匹,牛10万头,以及大量的羊、驴和骆驼,组建成了汉朝建国以来最大的辎重部队。另外他还特意派了两名相马的专家一同前往。挟着强大的军威,汉军一路所向披靡。没多久,大宛发生政变,一举被汉军攻下,并带回了三千匹汗血宝马。从此,汗血宝马登上了中原王朝的历史舞台。

    经过数十年努力,汉军的马匹得到了极大的改良,也逐渐挫败了匈奴人的气焰,不仅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更让汉朝的影响力首次远及中亚。积蓄了两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从此以一种大国的姿态屹立在遥远的东方,而那条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也从这里出发,直到大陆的另一端。

    时光流转,在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 乌鲁木齐,在城市中心的鲤鱼山上,有一座重现古老丝绸之路文明、展示西域独特文化的旅游胜地 - 新疆古生态园景区。园子的主人陈志峰先生同样也是一个爱马之人,毫不夸张的说,他对汗血马的喜爱,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无人能比。从2009年开始,他就不断从中亚、俄罗斯等地引进汗血马。如今,古生态园里已经拥有了一百六十余匹纯正的汗血宝马,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汗血宝马繁育和展示基地。

    同时,基地配备有专门的训练场地,来到这里,既可以看到驯马师训练汗血宝马的场景,也能观赏到精湛的马术表演,甚至还能亲身学习体验。然而我们来的不巧,因天气原因,表演活动无法开展。但当我们参观马厩,看到一匹匹俊美高傲,皮毛细腻的汗血宝马时,无不欢呼雀跃、啧啧称赞。

    除了汗血马之外,这里还有阿拉伯马、西班牙安达鲁西亚马、荷兰弗里斯兰马、匈牙利佩尔什马、塞拉法兰西马、澳大利亚迷你马和普氏野马等。尤其是普氏野马,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称为马中活化石。野马集团倾十年之力,终将古生态园打造成了新疆旅游的一张名片,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着它独特的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