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古村落 泥塑文化薪火相传 非遗精粹生生不息

  • 小旅兔
  • 2020-05-08
  •   
  • 泥人张创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一个高峰,鲜为人知的是,武汉有一个古村落,那里的人们也将泥塑文化传承了千年。


    冯骥才在他的短篇小说《俗世奇人》里集中为我们刻画了一群“怪异人物”,泥人张、刷子李、苏七块、背头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泥人张。只需博土于手,他便能在须臾之间完成泥塑的创作,且形神毕肖、栩栩如生。泥人张创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一个高峰,鲜为人知的是,武汉有一个古村落,那里的人们也将泥塑文化传承了千年。

     

    其实说起泥塑我们并不陌生,众所周知,它是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的一种工艺品,或素或彩,多以人物、动物为主,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而实际上,大多数人对泥塑的了解也仅仅止步于此。泥塑文化的博大精深、泥塑文化的渊源流长,从武汉这座村庄我们可以略窥一二。

     

    驱车从武汉市区出发,向北行驶约80公里,便到达了这个坐落在黄陂区李家集街泡桐店的村庄——泥人王村。这个只有一百余户的村庄,看起来似乎与其他村庄并没有太大区别,一旦走进它,这座村庄所散发的魅力就一瞬间将人包围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对泥人王村真实的写照,“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诗意生活场景同样有迹可循。泥人王村一如从遥远的时光中走出的智者,古朴安静,颇有几分逍遥避世的感觉。村子里的房屋大都是采用木兰干砌法建造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嵌压在一起,成了泥人王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向前延伸着,巷弄深处藏着百姓的柴米油盐和家长里短。放空身心,随意在村子里漫步,定能收获满满的安然与闲适。如此一座散发着悠悠古韵的村庄,怎能不让人心生喜爱呢?

     

     

    古色生香的泥人王村,与汉服也是非常搭配的。汉服小姐姐明眸流转,顾盼生辉,举手投足间尽显温柔,那一弯浅笑,也早已和泥人王村一起印到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了。

    若是遇到村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定然会回馈给你一满腔的热情。在同泥塑艺人的攀谈中了解到,泥人王村的村民以专职捏泥人为生,他们的泥塑作品不仅叫响全国,还走出了国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泥塑之乡”呢!而说起黄陂泥塑的历史,他们更是滔滔不绝说个不停。

     

     

    黄陂泥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隋唐时代。隋唐年间黄陂一带宗教文化兴盛,寺、庙、观、庵等不胜枚举,供奉的尊神不计其数,而这些神像大都是用泥塑造而成的,这种大时代背景造就了黄陂大批的泥塑艺人。在黄陂泥塑艺人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泥人王村的王煜父子。凭借着娴熟的泥塑技术和高超的泥塑技巧,他们在清朝道光年间历时9年塑成了武汉归元寺罗汉堂的五百罗汉。五百罗汉个个生动传神,至今,人们观赏归元寺的罗汉的时候,依然会对王煜父子称赞上几句。

    前有王煜父子让黄陂泥塑声名大噪,今有梅俊先、萧桂林等泥塑非遗传承人坚守和传承黄陂泥塑,黄陂泥塑在时光的洪流中熠熠生辉。

     

    黄陂泥塑的制作有着复杂繁续的工序,取材、和泥、捏胚、修饰、阴干、上底粉、施彩绘等,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大到佛龛神像,小到泥塑玩具,对于泥人王村的泥塑艺人来说均非难事。他们还对泥塑进行创新,创造出了多种题材的观赏性强、收藏价值高且具有时代特色的泥塑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工艺品,有的被收录到了湖北省里的档案馆、博物馆,有的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而黄陂泥塑千百年来之所以生生不息,正与扎根乡土、创新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抔抔黄土,一段段光阴,一个个艺人,黄陂泥塑文化就这样在泥人王村生根、发芽,成了我国泥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黄陂泥塑还被列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如果你有机会到泥人王村去旅游,记得好好地品品这些非遗精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