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东方古罗马城堡,历经沧桑可安好?

  • 走遍中国56民族
  • 2020-09-14
  •   
  • 淅淅沥沥的雨水从瓦面上一滴一滴敲打天井中的石面,那声音颇是清脆,仿佛一种梵音,在执著而有耐心地向你传递着客家人的某种力量。


    秋高气爽,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的关西新围,游客络绎不绝,赏花海,逛围屋,好不热闹。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合称为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古建筑。而建造围屋的客家人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从古至今,它经历了6次迁徙,其中的辛苦与无奈,难以言说。

    客家围屋,东方古罗马城堡,历经沧桑可安好?

     

    赣州,也称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故秦汉时便建有县治,生活着大量土著居民,即今天的畲族人。赣南是中原先民南迁定居的第一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衰乱,赣南因地广人稀,相对偏僻安静,因此,成为避乱者的理想栖身之所,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客家人称谓的由此而来。赣南是客家人的发祥地、中转站、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沿着赣江,客家先祖从这条黄金通道涌进赣南山区,然后深入福建、广东。如今,赣州954万人口中,95%以上为客家人。

    客家围屋,东方古罗马城堡,历经沧桑可安好?

     

    在赣州,如果没有到过围屋,就没办法真正读懂为何这里是“客家摇篮”,也无法了解什么是“东方古罗马城堡”。赣南客家围屋是整个客家民居的母体,它是一种把家、祠、堡三种功能融为一体的大型围合型、防御性传统民居建筑,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安远、信丰、寻乌等县。这些围屋大至上万平米,内可居数百人,如龙南县武当镇的田心围,最多时曾住过九百多人;小的仅二三百平方米,如龙南县里仁乡的猫柜围,围内仅住一户人家。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赣南围屋如今尚存500余座,其中地处“赣南之南”的龙南县现存376座各具特色的围屋,占赣南客家围屋的近80%,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均为全国之最,被誉为“中国围屋之乡”。2012年,在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更新的45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上,赣南围屋成功入列,这标志着赣南围屋获得了通向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

    客家围屋,东方古罗马城堡,历经沧桑可安好?

     

    探访客家围屋,便犹如读一部部客家史书。我们从大吉山钨矿出发,开车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第一个围屋“燕翼围”。1600多年前,客家赖氏祖先进入赣南。明清交替的战乱过后,赖福之于顺治七年(1650年)倾力建成有四层之高的围屋,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翼”二字为围名,是深谋远虑、荣昌子孙之意。竣工后的围屋呈方形,高15米,长42米,宽32米,房间136间,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住,三四两层有108个枪眼,同样的围门有三层,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当地老人说,为了使坚守在围屋内的人不断粮、断水,燕翼围的围内围外有两口水井,平时围内井封闭只用围外井,一旦围屋被困即启用围内井,以保障围内人正常生活用水。据测算,这种特殊的“储备”可供围内人食用半年以上。

    客家围屋,东方古罗马城堡,历经沧桑可安好?

     

    燕翼围是赣南屋里最高的一座,高大坚固,笔直矗立,如千仞陡壁。它集厅堂、居室、书房、跑马坪于一体,具防火、防攻、防炸于一身。既是客家人的舒适居所,又是战时的坚固堡垒。从其设计到建筑,都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是江南古建筑之杰作。因其高大坚固,子孙安全发展,由此派生的小围屋错落四周。因人多屋少,三十年代起在院内建矮舍作厨房。至今,燕翼围涵盖的裔孙已达1089红丁(指在世的男人),但现在留住燕翼围者仅15户46人。

    1938年9月, 燕翼围曾在日军侵华时,因军机飞过误以为是军事堡垒,投弹轰炸,但只炸掉围屋四边其中一角。该事迹被后来任江西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任赣县县长的台湾前总统蒋经国,写入其《本区的真面目》一书中。

    客家围屋,东方古罗马城堡,历经沧桑可安好?

     

    关西新围是迄今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好、面积规模最大且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客家围屋。新围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1827年),历时29年,被世人被誉为 “客家人的乔家大院”。新围占地总面积7700多平方米。依山傍水,绿竹、池塘、农田、蓝天交相辉映。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俯瞰关西新围,其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回”字,中间的“口”字部位,是围屋的祠堂。

    这祠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是围内建筑档次最高、装饰最华丽的地方,以其作为中轴线,将围内建筑对称布局。祠堂,分上、中、下三厅,主房结构是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而形成九幢十八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高大的空间和华丽的装饰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氛围,围内围屋工艺精细考究,并有大量的木雕石刻,是围内人们过年节、赶集、祭祀等举行各项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

    客家围屋,东方古罗马城堡,历经沧桑可安好?

     

    “关西新围”是叶选平在举办于此的世界客家人大会上正式命名的。因此前未正式命名,与老围“西昌围”相对映,俗称为“新围”。新围开基祖徐名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徐老四。因徐老四姐姐嫁在燕翼围,常到姐姐家做客,时常为燕翼围的雄伟高大所神迷,内心暗藏竞争意识。姐夫赖世樟资助精明肯干的徐老四做木头生意,他天生聪慧,生意竟渐渐做大。

    有一回,他从赣州发排往南昌时,顺路搭了省府税官之公子返省,公子的父亲有感于徐老四慷慨助人,遂给了他一块免税牌。从此,徐老四做生意如鱼得水,盈利滚滚。传说,每次新围戏开演后,当诰赠五品宜人的大夫人赖氏沉迷于戏剧中时,围屋的第一代主人徐老四就会从西门悄悄出去,与他的从苏州和扬州娶回来的两位张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赏月去了。

    客家围屋,东方古罗马城堡,历经沧桑可安好?

     

    栗园围位于龙南县里仁镇栗园村的一片农田之中,占地面积达45288平方米,按面积来说,栗园围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客家第一大围屋”。

    栗园围建于1501年,距今已经500多年了,其状为八卦围,周长789米,面积68亩,墙厚0.6米,2层,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建有围门,四周角落遍布有12个炮楼,围内有围中围,围屋建筑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生活设施布局科学。

    粟园围围内三口鱼塘并列成湖,翠竹柳影,散落沿岸。虽说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却有着江南景物的韵致。围里的居民都姓李,相传是明代大将军李清公的后人。李将军追随著名的儒将王阳明统军平叛,战功卓著,还乡后就用赏赐的土地建了围屋,据说“栗园围”这三个字都是王阳明亲笔题写的。

    客家围屋,东方古罗马城堡,历经沧桑可安好?

     

    栗园围是一个“村围”,围屋内其实就是一个自然村。村围就是一个同宗(也有不同宗姓的)的自然村,因安全的需要,聚众捐资出力做起来的环村之围。村围面积较大,平面多为不规则形,防卫用的围墙、炮楼、门楼根据需要而定。栗园围就是这样一个“围屋”,它其实就是一个基层小社会外加一层围护设施。围内有宗祠、戏台、民居、庙宇、学校和村民活动的小广场,还有很大的水塘,还有菜地等等。如果没有走到围外,体会不到是住在“围屋”内。

    古人有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栗园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在明清时就曾出过25位举人,现在依稀可以从围内保存的系马柱看出端倪,这些都是有功名身份的标志和见证。

    客家围屋,东方古罗马城堡,历经沧桑可安好?

     

    根据万幼楠《赣南围屋研究》,赣南围屋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创始期、形成期和极端期。创始期约为明代中后期。这段时期是赣南围屋的自由创始期,形式多样,数量较少,占围屋总数的10%左右。这时期的围屋没有经过事先规划,往往随形而建,呈多边不规则型。围屋成熟期约为清代的早中期(清顺治至道光年间)。这个时期的围屋数量约占30%左右。围屋平面趋向方形,圆弧或多边形围屋逐步不见了。围屋立面多为两层,四角炮楼高出一层,但尚未成定式。

    清朝末年至民国中期是围屋建造的极端期。这个时期由于清政府衰落,对外丧权辱国,致使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围屋建筑数量剧增,防御功能更强更完善,这期间兴建的围屋占赣南围屋总数的60%以上。进入民国以后交通发展使政府统治力度增强,社会状况好转,围屋便断然少建了。

    客家围屋,东方古罗马城堡,历经沧桑可安好?

     

    龙南境内的客家围屋基本涵盖了客家围屋的所有建筑样式,形态丰富多元,尺度变化跨度极大,有国字型、口子型、回字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式,在防御功能方面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为防止敌人偷袭,四周墙基埋有数米深的梅花桩;围屋瓦面上布满了用剧毒药水浸泡过的三角铁钉;而围屋围门顶上,则设有注水孔;围内各相应地点,设有消防池和消防缸;外墙采用三合土和桐油夯筑而成,不让木头外露,用生铁紧固房梁,可谓是铜墙铁壁。为预防围内断粮,围内除设有专门的粮仓外,还有用精确比例的蛋清、红糖和糯米饭砌成的假墙作为储备粮。这种易守难攻的围楼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一座小小的城池。

    客家围屋,东方古罗马城堡,历经沧桑可安好?

     

    58岁的李明华坐在长木板凳上,仔细端详着一本围屋维修设计方案,借着暴雨来临前从天井射进的微弱光线,寻找着围屋旧时的印记。李明华是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14岁起我就开始做‘鲁班学徒’,习得一门木工手艺。但修缮围屋,可比普通的房屋装修考究得多。”

    关西新围、燕翼围、乌石围、龙光围……数十年来,李明华的足迹踏遍了龙南大大小小的围屋,凡是经由他手进行修缮,必是亲力亲为。榫卯、斗拱、夯土墙、河卵石砌筑等围屋营造技艺,他也是炉火纯青。他自豪地说:“我们在围屋里生长,就是围屋的后代。客家人最注重孝道,保护与修复围屋,也是我一生的使命。”

    客家围屋,东方古罗马城堡,历经沧桑可安好?

     

    今天,客家这个民系仍坚守得相对完整的东西只剩下两种,一种是听得见的客家语言,另一种就是看得见的那一座座如丰碑般矗立于田畴中的围屋。围屋中天井的作用很是神奇,雨天承接雨水,夏天承接阳光,讲究的人家还在天井四周养上些兰花、茶花,供养着几分清新诗意。

    挥手告别李明华时,淅淅沥沥的雨水正从瓦面上一滴一滴敲打天井中的石面,那声音颇是清脆,仿佛一种梵音,在执著而有耐心地向你传递着客家人的某种力量。

    客家围屋,东方古罗马城堡,历经沧桑可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