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与枫桥分家了!一个要票一个不要,你喜欢哪一个?

  • 官子旅行
  • 2020-06-27
  •   
  • 寒山寺,是一个宗教场所,清净又神圣。而枫桥,这是一个文化标志,当诗和远方成为旅游的目的地,就变成了人来人往的大市场。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苏州,看完拙政园、虎丘,再想看的就是寒山寺,我的确是因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个时候的寒山寺真的在苏州城外,坐公交车要很长时间,寒山寺不收票,里面没有宣传中的那么宏大,从寺里出来就看到了枫桥,残破不堪及其可危。

    今年夏初我再去寒山寺,因为疫情关闭了,心里不免有些失望。回到停车场保安不解的问到: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我答道:进不去,没开放。保安又说:你不是想看枫桥吗?那边开放可以看。我这才知道,原来寒山寺和枫桥分家了!

     

    按照指引,很快找到枫桥风景名胜区的大门,拿出身份证,打开手机苏康码,准备购票时得知,免票。

    为了吸引游客,很多景区在疫情期实行了门票降价或不收门票的举措,但是游人还是寥寥,这是因为跨省旅游尚没有开放。由此可见,拉动旅游市场的不是当地人,而是庞大的外地消费群体。而疫情期苏州尽管非常安全,但是来玩的外地游客大多是以自驾游为主。

    移步景区内,四周的景物已没有任何印象,因为都是新建的。按照游览路线首先经过的是鱼隐桥,为廊桥构造,混凝土桥身砌筑条石,中部修有亭阁,为近些年所见。过桥后可见一莲花座铜经穜为纪念法华痷遗址所立。

    过鱼隐桥向左转是水驿长廊,只见繁忙的京杭大运河驳船往来,十分繁忙,这才是大运河的雄姿和价值所在。苏州运河开发的历史非常悠久,开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构成了苏州作为鱼米之乡的动脉。而开凿于隋朝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全长约1794公里,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两个运河都是和苏州密切相关的,前者是吴王夫差和伍子胥强强联手的度身定做,后者是半推半就的走过路过顺水推舟。真的没有想到,运河在苏州至今仍然是最美的一道风景。

    折返向前,去往枫桥的迁道两侧路树成荫,鲜花盛开,芳香四溢,尤其深受女士们的喜爱,各种造型的美照就这样诞生了。

    夏初时节,是苏州最美的时候,微风和煦,冷暖适宜,又遇上因疫情少有游人,整个景区格外的安静。我在一遍一遍的搜索着记忆,此时此景,真的想不起来曾经来过此地。

    吴门古韵是一处新建的仿古戏台,这里每天都会上演精彩的评弹,受疫情影响演出也被取消了,正所谓有所得必有所失。古戏台的北侧是漕运展览馆,南侧是钟音楼,也都是新建。

    戏台的对面是一处花圃景观,绕过去就可见河对岸一面黄色影壁墙,上面寒山寺三个字格外的醒目,猛然间,我的记忆有些被唤醒,这里我来过,还是以前的模样。一侧的江枫桥已经焕然一新,再现了姑苏尽枕河的风韵。

    这时候,我的方向感一下子变得清晰。过去,这个河心小岛是渔隐村破破烂烂的老房子,外围是大运河水道,周边的老百姓进城就把船驳在寒山寺门前的河道上,一只挨着一只,非常有市井味。现在岛上的居民已经迁走了,这里修成了风景区,把“枫桥夜泊”打造成了苏州旅游的一个品牌。

    跨过听钟桥,来到新打造的景观广场,河边树荫下有一古人卧睡的铜像,不用介绍也能猜出一二,正是将枫桥与寒山寺写成千古网红打卡地的唐朝诗人张继。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53年,中进士。《枫桥夜泊》诗是安史之乱后,张继乘舟来到姑苏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一千多年前,当唐代诗人张继,满怀愁绪的吟出这首诗时,他不知道,任凭时代更迭、岁月沧桑,一座在姑苏在江南默默无闻的小桥,因他的诗而名闻天下。

    自此,枫桥便开始在历代文人墨客的传颂下,成为了姑苏城的一个诗词符号。如今,作为文化旅游的示范城市,枫桥又成为苏州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句其内涵是什么?至今有多种解释的版本,有人把它比喻为写愁的代表作。

    我在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倾情奉献的时尚旅游口袋书《情调苏州》中曾看到解读的新版本,“高考落榜生小张的故事”,开篇写道:“公元756年,那年,世道不好。而对于襄阳三好生小张来说,还要面对一个更残酷的现实,他,落榜了。”落榜了,不敢回家乡见江东父老,流落他乡,又是霜满天的季节,那是何等的忧伤,因此写下的诗句难免忧愁,似乎很容易理解。

    而这个解释则源于台湾散文家张晓风《国学讲坛》中“不朽的失眠”,“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但是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东西,这个版本的解释甚至是有些调侃的意味。而真实的历史又是什么样的?

    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并不是张晓风等书所编纂的“落榜生”。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京城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唐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下卷收录了张继的这首诗,题名为《夜泊枫江》。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收入此诗,诗题作《枫桥夜泊》。也就是说,“枫桥夜泊”诗名并非张继本人命名,而是后人编书时所做。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枫桥”原名封桥,“寒山寺”也拜其所赐,并非原名,如今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至于“十大名寺”多少有些过溢,现在的寒山寺是太平天国后修建的。

    寒山寺,是一个宗教场所,清净又神圣。而枫桥,这是一个文化标志,当诗和远方成为旅游的目的地,就变成了人来人往的大市场。因此,寒山寺与枫桥分家,你收门票他不收门票,你关门他照常营业,互不相干,实属正常。正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如今,把枫桥打造成了以夜泊为元素的文化景区,让游人有了代入感,很容易进入到诗情中。枫桥两侧种植的枫树,则多了一份画意。

    站在枫桥上,你可以看见张继停泊处的小船,远处繁忙的运河水道中川流不息的驳船。转过身,便是“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的姑苏城。

    走过枫桥,桥的另一端就是铁铃关。铁铃关,俗称枫桥敌楼,地处苏州城西水陆交通要冲。控枫桥,扼运河,易守难攻,是抵御外侵的军事堡垒。

    明嘉靖年间,史称倭寇的日本海盗集团大肆窜扰东南沿海各地,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当时,苏州阊门地区凭依京杭大运河,富庶繁华。

    阊门一带不仅是苏州重要的商贸集散地,阊西枫桥集镇更是全国著名的米豆市场,成为倭寇觊觎的目标。明•郑若曾抗倭著作《江南经略》记载:“天下财货莫盛于苏州,苏州财货莫盛于阊门。倭寇垂涎,往事可鉴。”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为防倭寇再犯,由苏州知府尚维持、吴县知县安谦督建铁铃关。

    据民国《吴县志·卷第五十三·兵防考一》记载:“枫桥敌楼在枫桥东堍,方广周十三丈有奇,下垒石为基,四面甃砖,中为三层,上覆以瓦,旁置多孔,发矢石铳炮。”是古驿道和古运河进入苏州城的水陆交通要塞。桥关相连,是江南古关隘的典型,至今已很少见。

    铁铃雄关,历经岁月沧桑,屹立古运河畔,不仅为御寇安民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见证了千年古城苏州迎接黎明的历史瞬间。

    登关远眺,枫桥古镇傍水而筑,蜿蜓曲折,粉墙黛瓦,错落有致。俯视运河,客船渔火,舟楫往来,古镇风貌尽现眼前:小桥流水相依,古塔石桥相映,酒肆茶楼相倚,吴歌丝竹相闻。

    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是枫桥夜泊景区的“五古”,以寒山寺为背景衬托的景区体现了“处处有景、时时体验”的游览空间,而枫桥和夜泊才是景区的根基。入夏以来景区开放了枫桥夜泊水上游,通过增加景光照明让枫桥的夜晚“亮”起来,再现了“枫桥夜泊”和“江枫渔火”的文化意境。

    曾经,为了推车方便,枫桥两侧的石台阶被无知的人们凿成了凹槽,这是没有保护下的疤痕,相信,从此以后不会再有。

    寒山寺没开放,这不影响我对枫桥夜泊诗意的寻找。

    遇见亦是美好,尘封便已倾城。

    本图文由作者@官子旅行 原创,拍片码字不易,转载需注明商用须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