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人头攒动时,一旁的朱紫坊独自静雅

  • 富龙
  • 2021-07-26
  •   
  • 福州朱紫坊,有点寂寞。



    朱紫坊,与三坊七巷隔街相望,形成于唐,得名于宋,沧桑不改古今色,岁月难移坊巷名,因宋代居住在这里的朱敏功四兄弟都当了朝廷命官,朱紫盈门,故名朱紫坊。

    面临大街的这座老牌坊很不起眼,全没了往日的风光。

    历史上的朱紫坊街区可了不得,是古福州的文曲星之地,从宋代到清末,这块巴掌大的地方拥挤着3座孔庙、2座县学、2座县衙、1座府学院署,一片树叶掉下来砸着十个文化人,全国罕见。因为学院林立,学子云集,故有“路逢十客九青衿”之誉。

    一条安泰河从街头流过街尾,早在唐代这是护城河中的一条,流向三坊七巷,如今河水虽不太清澈,但也不发臭。

    临河一侧,放了一些公共座凳,供游人歇息。这里没有三坊七巷的热闹,建筑也不及三坊七巷气派,但它具有几分静谧和诗意,让人可以回味老福州人的生活。

    朱紫坊名人故居众多,上图是陈培锟故居,他是民国的福建省代理省府主席,他家住的房子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 年),里面纵深很大,有三进。

    现在陈培锟故居成公产了,被几个艺术家占着,开着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老宅变身为漆艺众创空间。

    朱紫坊还是有名的“福州海军街”,这条街上有几个海军将领的故居。沿着河边走,就到了萨镇冰故居,他是清代海军大臣、民国海军总长。萨镇冰故居前临安泰河,后通府学弄,保存得较好,此院始建于明代,今天仍有其后人在里面住着,仍然是家,户主不让参观。如今看不到古代文治武功的辉煌,更没有金戈铁马的嘶鸣,有的只是平静。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清北洋水师济远舰管带、甲午海战中的逃兵方伯谦故居的大门也紧闭着,无从知晓里面的世界。

    不论流芳还是遗臭,都流进了历史的长河。

    朱紫坊曾是古福州文化教育机构集中之地,上图便是朱紫书院,古时的学堂。

    透过那虚掩的门扉,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书香,书院的院子中央摆着几十把座椅,那是现今文人的灵感碰撞地。

    另一处有个朱紫讲堂,已翻修一新,老师已经坐就位了,学生们集体迟到。

    大街口有座大院,走近一看,门口竖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富龙我就知道该是文庙了,古时的三座孔庙中只剩下了这座,任何人到此不得造次。

    大成门是正殿前的主门,门很高。

    进了大成门,眼前是一个广场,地面铺着石块。

    广场的尽头屹立着大成殿,它是文庙的主殿,祭祀孔子的,远看此殿不咋的,近看还是有些气势。

    殿内悬挂着十几块大牌匾,各种崇拜孔子的、讴歌孔子的,一个人若是混到这级别,不枉来世间一遭。

    殿两侧是厢房,很长,有数十间房子,里面奉祀着先贤先儒。

    行走在街头,两个有趣的塑像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是逢考必过,一个是臭美,哈哈。

    历代人杰为这条古老坊巷留下不少独特的记忆,其中就流传着民族英雄林则徐避雨遇良缘的故事。话传当年家境一般的林则徐奉舅父之命,从文儒坊母家到鳌峰坊的鳌峰书院送文章,途经朱紫坊时下大雨,就在名儒郑大谟的屋檐下避雨。这一避就不得了,郑大谟见这少年骨骼惊奇,定会有出息,便将女儿许配给他。

    我在朱紫坊转了半响,没遇上两个游客,终于见到大部队啦,几位老师带着一帮小朋友前来参观。

    宋代曾巩在其《夜出过利涉门》中吟道:“红纱笼灯过斜桥,复观翚飞插斗杓。人在画楼犹未睡,满堤明月五更潮。”从侧面反映出朱紫坊当时的繁荣景象。如今街上有些老房子被租出去,开了文艺店。“99%态度,1%风度”,足见匠心精神。

    兰园以展示德化陶瓷为主,向大众展览一些复刻故宫文物、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陶瓷作品,同时不定期展出兰花精品和兰花相关书画作品。

    地下池子里堆着很多碎碗,我以为是喝摔碗酒摔的。

    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同列“中国工艺三宝”,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落地于此,展品有宋末、晚清、民国时期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内外漆艺作品,另外沈绍安个人的作品有不少。

    朱紫坊内有10条相互连通的小街巷,走进巷子里,发现内有天地,假山、亭台映入眼帘。

    闲置、废弃的老楼房已经修复如初了,未来可能是个创意空间。

    旁边还有一些破旧老房子被围挡了,古建施工队正在给它们开光。

    愿朱紫坊的未来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