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奇观,这里民居建在地下,专家说是人类穴居见证

  • 放猪江湖
  • 2021-05-27
  •   
  • 光阴变迁中,这些民居的活化石终将无法抵御岁月的车轮而消失,自然坍塌或者建设发展改善居住环境的需要,古老的地坑院被淘汰是不可逆转的事情。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历史上最初人类居所是洞穴,在遥远的洪荒年月,原始人或许还不会使用工具进行人工挖凿,建造房间,但随着时代的演变,当工具出现的时候,人们有可能在山体或地下开凿舒适度更高的居所,但无论怎样,这种穴居形式在华夏历史文明的进程中逐渐被更高级的建筑技术取代,穴居,几乎早已消失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了。

    但是在河南三门峡的一些村庄,似乎还保留着这种远古的居住形态,比如陕州地坑院,这里这个村子的房屋建筑均在地下,中间是一个天井,每个房间类似窑洞。据专家考证,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

    陕州地坑院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说到地坑院,几乎所有人都绕不开一个俗语: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这或许是陕州地坑院的真实写照。

    地坑院也叫“天井窑院”,是全国乃至世界仅存的一种地下古民居建筑,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站在院落上方的土地上,你会发现,这种建筑是在黄土层上向下挖坑,四壁凿洞,建成房间的模样,人们可以居住,存放杂物,甚至养牲畜。

    起初我有些纳闷,这些建造在地下的庭院,进出或搬运东西是不是会很困难呢?当地人告诉我说一点也不,每个庭院都有一个台阶通往外面,搬运大件物品或者粮食的时候,就从房顶上用绳子放下来。

    按照指引,果然在一处庭院的一角,我发现了一个房间,其实里面是一个通往外面的台阶,但是我是怎样进入地坑院的?我竟然无法记起,似乎是不知不觉跟随人群就进来了。

    顺着通道走出,站在地坑院的上面俯瞰,这个地坑院完全是四合院形式,四四方方的天井,下面四周基本都是房间,有的院落房间里还有灶台、土炕,墙壁上还留着颇有年代感的明星张贴画。当然,如今作为景区,很多这样的房间里陈列着一些院落简介、农具、粮食以及桌椅床铺、老纺车供游客参观。

    这里的地坑院如同迷宫,院落院落之间相互有一条通道勾连,不知道是先前人们就是这样的设计建造,还是后来作为景区方便游览时故意打造,总之,若不认真寻找出口,你会在相互连接的各个庭院间来回穿梭。

    我参观的这个村子的地坑院显然是完全旅游化了,每个院落都打造了不同的场景,比如民俗文化园、百味巷、百艺苑、全国最大的地下窑洞宾馆(易苑)、五行手工作坊、生态观光园等等。

    我问同行的一位当地朋友,如今这片大地上是否还有村民居住的地坑院存在?朋友说还有,附近的很多村子依旧有很多地坑院,不过在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中,这种居住形式毕竟不是主流,村子的土地上基本也建造了现代化的房屋,居住在地坑院的通常是一些老年人,他们一生都习惯了地坑院这种环境,和住楼房的环境想比,他们更愿意住在地坑院。

    不得不说,在我们外来人的眼里,地坑院充满着浓郁的黄土风情,古朴厚重,美丽诗意,它以独特的建造形式成为民居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让后人啧啧赞叹。 

    有人说地坑院是一副描绘着美丽黄土塬民俗的画,承载着这里的乡愁,的确如此,虽然很多村子已树起了现代的楼房,但只要地坑院还在,远行的游子还能在这里寻到儿时的痕迹,老一代人还可以抚摸着黄土墙回忆起他自己小时候的场景。

    然而光阴变迁中,这些民居的活化石终将无法抵御岁月的车轮而消失,自然坍塌或者建设发展改善居住环境的需要,古老的地坑院被淘汰是不可逆转的事情。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结晶。”对于这一古老奇特的建筑,有专家认为“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在农村,它全面记载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形态,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意义,给人文化的启迪与熏陶。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老房子去掉,新房子起来,这是规律,我们保护它就是留下一种印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让我们知道祖宗是什么样。如果消失了,就意味着人丧失了记忆,意味着人没有了童年,没有了过去。”

    据说在春节期间,地坑院是最有年味的地方,大红灯笼与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勾勒出这里原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