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熙攘的安昌古镇,每一块砖瓦都是江南风韵

  • 放猪江湖
  • 2022-02-25
  •   
  • 沿河开店的店家就在长廊下,放着简朴的座椅,新鲜的香肠腊肉就挂在自家门前,在古镇长廊下慢慢游走,别有一番闲情。


    古镇河道纵横,民居临河而建,这里的安静和喧嚣相互交融,如同这里的溪流,相互拥抱又相互流淌,一条小河将古镇分成左右两边,明代建造的桥梁搭起了两边的交流,或许是疫情原因,镇上游客不太多,只有个别本地居名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有老人坐在长板凳上,用当地的语言聊着天,两三人一群,好不热闹。头发有点花白的无胡子爷爷在吆喝着他的乌篷船,沿路的人因这吆喝声停留驻足,似是想要体验乌篷游湖的感觉。在往前走,有一些老奶奶和老爷爷在水边盥洗衣物,对于外地来的游客,颇为稀奇。

    从景区入口往里走,北岸依次是文史馆(城隍殿)、穗康钱庄、石雕馆、绍兴师爷博物馆。其中,绍兴师爷博物馆是最值得一看的,绍兴最著名的特产除了黄酒,就是师爷了。

    古镇安昌是绍兴师爷之乡,外出仕宦、作幕、经商的人员颇多,他们常常带着家乡的腊肠浪迹天涯,一可下饭,二可寄托思乡之情。

    绍兴师爷博物馆展示的“绍兴师爷”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历史上的特殊社会群体,反映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是全国唯一展示此内容的场馆,值得一看。

    博物馆内介绍师爷的种类、工作、生活、学幕概要与著名师爷的简历,师爷的典故,师爷的职业道德。展品有师爷的工具书、作品、手稿,多为当世绝品。

    为让游客记住家乡的味道,有装扮成“师爷”模样的人热情地邀请大家品尝手中的腊肠,此情此景,足以俘获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在心里留下专属于古镇安昌的味道印记。

    安昌街边的腊肠是最具有烟火味的存在,咸鲜的酱香,无论是下酒还是下饭,唇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自从在《舌尖上的中国》中露脸之后,安昌腊肠更是声名远播。每到腊月时节,老街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挂满了一串串黑黑红红的香肠,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沿河随行,一路上都飘满了浓浓的肉香和酱香味。

    安昌腊肠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已被列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广场上,经验丰富的匠人们从切肉、腌制、刮肠、灌肠……一步步为大家演绎着安昌腊肠的诞生,引得游人啧啧称赞。

    沿着河的南岸,可以在中国银行旧址看国有银行的气派,规模宏大的安康寺,而安昌民俗风情馆里大量的图片和生活用品,可以一窥安昌的生活风俗。

    安昌可以说是绍兴最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了,这里几乎没有商业开发,尤其是江南雨落的时候,细雨给小镇增添了朦胧美,整个小镇都在接受雨水的洗刷,雨滴落在河面上,清脆的声音组成一首乐曲,在茶座,饮一杯茶,听细雨落入小河的声音,商家的叫卖,游客的欢笑都消失了,好像世界上只剩下了自己,安静而又静谧。小贩们把自家制的香肠坐在炉子上,炉上冒起白烟,给古镇又增添了一丝烟火味。

    沿着三里长的依河古街市漫步,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粉墙黛瓦的台门民居、曲折幽深的石板弄堂、古老多姿的各式石桥,就像是一杯微醉的老黄酒,淳朴又让人回味。

    在现在这个冬春交替的季节,再好不过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暖心又解馋。再温一壶黄酒,切一盘腊肠,在乌篷船往来的的长廊里,惬意地享受阳光的微醺……

    安昌的扯白糖也是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当集市最热闹时,师傅们就在街边支起炉子搭一面板,迎街而做现做现卖。做扯白糖,主要有熬、拉、扯、剪的过程,也象搡年糕那样热闹。

    扯白糖的香甜气味和煎熬扯拉引起来此旅游人们的极大好奇心,扯糖师傅的制作过程,更是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眼球。如今,镇上“扯白糖”师傅已增至10多人,濒临失传的“扯白糖”制作技艺后继有人了。

    古镇北岸为商市,南岸是民居,两岸之间古桥相连。这里几乎没有旅游团,更多的是悠闲生活的当地人和有很多各色各样的小桥。沿河的三里街市还保留着质朴的生活气息,街面全由绍兴当地的青石板铺成,现保存有旧石板路、翻轩骑楼、店铺作坊、拱桥石梁、台门弄堂等,风貌古朴依旧。

    安昌古镇的长廊、台门和桥都别具一格,富有绍兴水乡特色。长廊上有鳞次栉比的翻轩骑楼,街宽3-5米,以青石板铺就游步道。两岸各种传统乡土民居建筑穿插其中,青石板小路,古朴旧貌的民宅,逼仄幽深的小弄,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粉墙黛瓦的台门民居,曲折幽深的石板弄堂,古老多姿的各式石桥,穿梭往来的乌篷小船,风貌古朴迷人。

    古镇沿街沿河悬挂着的酱鸡,酱鸭,鱼干,香肠,古街长长,味浓浓。沿河开店的店家就在长廊下,放着简朴的座椅,新鲜的香肠腊肉就挂在自家门前,在古镇长廊下慢慢游走,别有一番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