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风起大陈》:再现历史深处的垦荒精神,铸就新时代不朽诗篇

  • 行客旅游网
  • 2024-03-28
  •   
  • 《风起大陈》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时而用力刻画五十年代的的血肉情感,时而以当代的视角,回顾过去,书写传承星火的燎原。过去和现在交织,未来和现在同谱,自如的时空感受,在诗化的手法中,成为永不褪色的笔墨,一次次描绘精神的颜色。


         大陈岛,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东部,台州湾东南,为台州列岛106个岛礁中的主岛。这是一座沉淀着时代传奇的岛屿,东海的波涛是大陈岛最美的交响,东海的洋流是大陈岛最美的拥抱。

          近年来,文化旅游业的兴盛,为大陈岛带来了新的活力。从满目疮痍到东海明珠,从垃圾围岛到旅游兴业,从能源匮乏到能源自足……台州市推出了舞剧《风起大陈》,深入挖掘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内涵,以1956年第一批登陆岛的职院青年垦荒队队员和八十年代的建设者为主要创作本体,在“垦荒排雷”“渔业开发”“电力建设”等史实中,创造了数个人物形象,陈良、惠风、大山、小鱼,两代人跨越历史的长河,建立起了精神的传承,将答案写进大陈岛永不止息的风中。最终,故事中的人物与大陈岛一起,在垦荒精神的传承光大中,铸就了新时代不朽的诗篇。

        《风起大陈》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时而用力刻画五十年代的的血肉情感,时而以当代的视角,回顾过去,书写传承星火的燎原。过去和现在交织,未来和现在同谱,自如的时空感受,在诗化的手法中,成为永不褪色的笔墨,一次次描绘精神的颜色。

          在跳跃的时空中,大山与年轻时的父母一起经历着爱情的甜蜜与伤痛,也切身体会到了父亲身上肩负的“垦荒”重担。最终,两代人齐心协力,点燃大陈岛上的“垦荒”星火。用辛勤的劳动,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

        故事从一位普通的电力工程师大山,身怀六甲的妻子与风雨中出走的婆母开始。从台风与黑暗的日常里发生意外的痛苦,到利用岛上的无尽风源解决“无休供电”的构想被所有人质疑,陷入人生的迷茫。在电力不稳忽明忽暗的岛上,她们持续祈盼光明,直到千家万户的灯泡,点亮整个岛屿。

          五十年代的关键词是青春,是志愿上海岛拓荒的热血青年垦荒队员,是少男少女燃烧的激情,是青春的脉搏,是战天斗地的精神。他们用双手婆娑荒芜的土壤,用双脚重新丈量这片土地。困苦的生活和劳作中,他们也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浪漫爱意滋生。

         从一无所有却意气风发地上岛,到遭遇意外坚定了理想信念去苦中作乐、迎风而战,到手挎小篮,整个岛上洋溢丰收的喜悦。情节与情绪随着音乐层层递进,情感张力凸显,又不乏生动诙谐的段落。

         故事源于生活真实,却比现实更强烈,剧情通过自如的时空变化,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传承与人物命运的交织产生延绵的感受。以情感为索引,故事在丰富的情感事件中呈现出独特的戏剧生命力。

          舞台上人物的服装道具等极易将观众带回那个年代,比如“白衬衫”“碎花裙”“海军蓝”,垂挂着花枝的小辫儿,是映衬那个特殊年代印迹的情怀和真实。比如剧中大陈岛的海岛风光,不是白帆点点、蓝天碧海,而是粗砾、冷峻的线条,以及海岛上随处可见的刀削斧劈式的礁石,海浪一片一片、一刀一刀冲刷下来千万年的意象。

         再比如身着绿色雨衣的群舞形象在剧中多次出现,既是作为岛上每一个真实的路人存在,又能意向化地代表岛上的风浪与礁石。

        舞剧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能很好地呈现东方审美下的写意意境,又能以新颖的方式去表现地域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地域文化。编导立足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型,以写实的手法创造了数个凝练的人物形象,又创造性地诗意化“风”的元素。

         导演郭海峰说,创作初期压力是比较大的,但是想到通过舞剧艺术的呈现,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国家历史,传播中国文化,这是我们整个创作团队的必达使命。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线索,需要看到最后才能把前面的线索串联起来。2024年将开启全国巡演,期待更多的观众们走进剧场,跟我们一同了解大陈岛的历史与垦荒精神。

         垦荒精神永不老,海上春风大陈岛。让我们走进剧场,在舞蹈构成的壮阔史诗中,一起等候风起,等候大陈岛魅力绽放。

     

    编辑 桐亚XK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