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敦煌莫高窟的罪人并不是那个道士王圆箓

  • 放猪江湖
  • 2019-08-26
  •   
  • 大漠的明月依旧照耀着千年前的洞窟,戈壁的清风依旧吹拂着远古的彩塑,徒留那一方空空的藏经洞,静默无声但却写满了遗憾、苍凉和深刻的孤独。


        四面黄沙,千里戈壁,一条溪流蜿蜒在三危山下,或许在1655年前,这条溪流还是澎湃的大河,与无边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相互对峙,但是可惜,这条溪流终没能抵挡住流沙的侵袭,至少到目前为止,它已变成潺潺涓流,背负着久远的光阴,也目睹着此地发生的故事,不动声色地流向远方。

        而在这条溪流面前,便是世界知名的文化遗产莫高窟,走进它就仿佛走进了一场宏大的叙事,一座座洞窟,一尊尊佛像,承载了多少前人的祈愿,而那间小小藏经洞,似乎还在诉说着劫难后的悲伤。人们说时间能化解一切,可是在这里,如此浩瀚的光阴竟也没有将悲伤减轻丝毫,似乎相反,随着时光的一寸寸远去,这里的忧伤也在一寸寸加深。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佛像、壁画等价值不必多说,单是壁画所呈现的建筑、服饰、色彩以及绘画技艺,就足以令世界惊讶。古往今来,有无数建筑师和画家曾在这里吸取灵感,更有无数游客在这里流连忘返。

        莫高窟的壁画是画中有画,一层覆盖一层,随着朝序更迭,人们在绘制壁画时,不同时代的人,在绘制时表现各不相同,后人常常会将已失色的壁画再次涂抹、描绘,于是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佛像造型也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审美而建造,或清瘦、或丰满,或飘逸、或端庄,色彩、风格也大有不同。

        据说当年张大千曾在这里待了两年,临摹洞窟里的壁画,至今这里个别壁画一角还留有张大千当年对壁画做的编号。有人认为这是在破坏壁画,也有人认为是理念不同,张大千也对壁画做了修复,是在保护和传承。无论怎样,今天的我们只能凭借自己的猜测而评说一二。

        莫高窟的佛像和壁画的确氧化严重,甚至变黑、脱落,那么遥远的光阴,那么偏僻的地域,有流沙的侵袭,有战乱的骚扰,还有流浪者在这里烟熏火燎。

        据资料考证,敦煌莫高窟初建年代大约在公元366年间,由一位云游到此的和尚开凿,他叫乐尊,彼时,他绝对没想到自己的行为竟划出了一道璀璨的佛光。此后,在他的感召下,无数的人们加入到了开凿洞窟,安放佛像的行动中来,目的是保佑自家平安顺遂,殷实人家建造的石窟大一些,壁画更精美一些,穷人家的就小一些,但都是请能工巧匠来工作。

        无论世事如何变幻,莫高窟洞窟的开凿似乎没有停止过,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一直到宋代、西夏、元代,佛像坍塌了就重修,壁画脱落就再画,一层层的光阴,一层层的祈愿,沉淀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资料显示现在莫高窟的洞窟有492 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佛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倘若那个叫王圆箓的道士没有逃荒到这里,倘若那个藏经洞完好无损,倘若那个英国偷窃者斯坦因不曾来到此处……莫高窟里那5万余件佛教经卷等文物一定光照世界。

        但是,这世间没有如果,有的只是结果。

        1900年6月22日(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王圆箓在清理第16窟时发现墻壁后面有一个密室,他扒开黄沙,下面堆满了经卷、壁画和各种文献。

        7年后,英国人斯坦因以考古探险的名义来到这里,付给王圆箓几两银子,便换取了5大箱600多件经卷,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运走570余件文献、绘画等。

        时至今日,人们在说起敦煌宝藏时候总是会唾骂王圆箓,他似乎被永久定在了这根耻辱柱上,他固然该骂,但是稍微了解一下就会知道,更该骂的是当地的知州、道台,甚至老佛爷。正是这些彼时当政者的鼠目寸光和不作为,导致国宝一次次流失,被外国人屡屡以小钱换走了敦煌宝藏。

        当时王圆箓发现藏经洞以后,他们没有保护吗?他得到的小钱用于自己生活挥霍了么?没有。

        斯坦因拿走莫高窟经卷后,写了一本《西域考古图记》,上面记载说:“他(王圆箓)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它恢复他心目中这个大殿的辉煌……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

        由此看来,王圆箓确实做到了保护的义务。但是他实在太渺小了,渺小如一粒沙子。以至于他徒步数十公里沙漠到敦煌府衙告知州吏敦煌经卷的价值,并且为了得到重视,他奉上几件经卷表示心意,但,州吏视若无睹,这些经卷壁画在州吏眼中不过是一堆废纸而已。

        过了一段时日,王圆箓又奔袭至酒泉找到道台,并且奉上字画经卷,以期引的道台的关注并能够派人保护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但是依旧没有引起重视。

        这一点与《西域考古图记》记载的情况像吻合,“当时西方人来到中国带走文物的时候,是持有当地官方开据的许可证的,并且一路受到了官兵的保护,王圆箓本身并没有能力拒绝他们。”

        据说,王圆箓又写信给京城的老佛爷,信件毫无音讯。

        就这样,敦煌宝藏在无人欣赏的境遇里,迎来了西方的探险者斯坦因。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不知道这样说有没有人怼我,认为这是在洗白这个被骂千年的王圆箓,其实并不是。

        还有一点,相对于外国人的骗取,自己人的行为更让人无法原谅。

        据说当年清廷认识到敦煌价值的时候,下令清点库存,并移送京师。

        然而,沿途各吏得知这些废纸是宝藏后,雨露均沾,原本一卷四册的卷宗到下一地就变成了一卷两侧册,一卷两册的则变成一卷一册。

        与原始清点记录不符怎么办?撕扯充数或者普通卷宗冒充……再加上损坏遗失等因素,数月后抵达京城所剩未几。

        目前很多有价值的敦煌莫高窟字画经卷,基本保存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我们的敦煌研究院人员想要一睹芳容,也仅仅只能是看一看影印件。

        纵观整个遗失过程,只能说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在哪个历史时期最大哀伤,愚昧无知的不仅仅是王道士,还有当时的执政者。

        余秋雨曾咬牙切齿痛恨王圆箓,质问苍天这么灿烂的中华瑰宝怎么就让一个畏畏缩缩的道士当了家?

        其实作为那个时期云游逃荒至敦煌莫高窟的王圆箓,他做了一个卑微小人物该做的努力,但历史就是这样,因为你没有认识到价值,而别人发现了,你不要的东西,但别人要,等你醒悟过来,已经无可追回,只能追悔。

        据说现在莫高窟里的国宝散落世界各地,其中绝大部分存放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那里关于中国的文物多达2万多件,其中关于中国敦煌的物件则有1.37万件之多……

        如今,大漠的明月依旧照耀着千年前的洞窟,戈壁的清风依旧吹拂着远古的彩塑,徒留那一方空空的藏经洞,静默无声但却写满了遗憾、苍凉和深刻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