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虚拟的神话故事,但是唐僧西去求经却是真是存在的,在敦煌玄奘取经博物馆,各种史料和壁画还存储着唐僧经过这里的点点滴滴。
1
几乎每年暑期,电视上都会播放《西游记》,这部片子贯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少年,甚至中年、老年,没有哪部片子能像它一样这么顽强地霸屏。
《西游记》是虚拟的神话故事,但是唐僧西去求经却是真是存在的,在敦煌玄奘取经博物馆,各种史料和壁画还存储着唐僧经过这里的点点滴滴。博物馆在敦煌县城313国道相交通往敦煌的丁字路口处,为仿汉建筑,占地面积215亩,陈列着一些雕塑、碑廊和众多史料。
唐僧是俗称,玄奘是法名,他的本名叫陈祎(yī),公元602年出生于河南洛阳,彼时,华夏历史上的隋朝正历经着风雨击打而摇摇欲倒,其父陈惠为朝廷官员,平日博览经书,陈祎是陈家第四个孩子,从小就受父亲影响,接触到了《孝经》等儒家典籍,他父亲去世后,他的二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十一岁那年陈祎受他二哥的影响,也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玄奘。
从此,玄奘开始了他命运辗转的一生。
公元618年,彼时的隋朝江山即将倾塌,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平民百姓浑浑噩噩,这年三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扬州)被杀。李渊在长安(西安)称帝,建国号为唐,改元武德,开启了又一个朝序,但洛阳并没有荒废,而是作为陪都存在于历史的长河。
也就是在此时,玄奘离开洛阳到蜀地(四川)拜访名师,研修佛法,在蜀地四五年的时光里,玄奘的佛学造诣有了飞速的提升,对各种佛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并小范围内有了盛名。
6年后,也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离开四川先后相州(今河南安阳中西部)、赵州(今河北赵县)游学,公元624年到长安(西安),恰逢印度波罗颇迦罗密多罗来这里参访,玄奘与印度大法师有了一次咨问佛法的机缘。
这次和印度法师的交流玄奘知道了那烂陀寺,并对玄奘日后西去取经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前在研修佛法的过程中,玄奘常常为了南北不同的说辞而感到不解,且难以融合,此次听了印度法师的讲解后豁然开朗,于是要去印度拜佛求经的心愿开始在玄奘内心萌芽,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梦想之花一旦生根,必将疯长。22岁的玄奘为自己大胆的想法兴奋不已。
但那时候唐朝还是建国初期,与西部突阙关系紧张,甚至还是敌对状态,朝廷法令不允许与官方和民间与西域有任何来往,违者斩。
玄奘一直在等待时机。
三年后的公元627年,玄奘认为是好的机缘,此时,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他上书请奏,表明想西行求法,希望得到允许,但是未获李世民的批准。
没有皇上恩准,就意味着他不能私自出境,否则性命堪忧。
但是已经铁了心要西去求经的玄奘,决定孤注一掷:偷渡。
2
次年,已经准备好的玄奘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经兰州到凉州,沿途戈壁荒野,流沙四起,这还是在国内,国外还有更加凶险艰难的路途在等着他。
而此时,关于搜捕玄奘的告示已经出现在凉州街头。玄奘很快就被官兵擒获,但凉州都督李大亮被玄奘的精神所感动,并没有为难他,并遣使两名僧人带着给瓜州吏的手书秘密护送玄奘继续向西,昼伏夜行,风餐露宿,辗转到瓜州。
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也不知道前路有多凶险,他目前所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才能偷渡出关。
瓜州的玉门关是唐时最后的关卡,作为边关军事重地,这里防守严密。
玄奘抵达这里后没有急于出境,而是先安顿了下来。但是很快,官方就找到了他,没有官方文牒出境是掉脑袋的大罪,即时有上面的手书,瓜州吏也不敢干涉军务,他安排玄奘塔尔寺先安顿下来,再做打算。
彼时的塔尔寺或许是西部较大的寺院,旁边的锁阳城人口密集,偏安于边塞一隅,战乱使得这里的民众常常参拜佛祖以求平安,塔尔寺香火旺盛。《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在这座寺院讲经说法半个多月。
但他的目的是去西域求经,而不是在这里讲法。玄奘心急如焚。
也就是在此时,听他讲法的民众中,有一个叫石磐陀的人对玄奘膜拜至极,表示愿意追随玄奘学习佛法。就这样,玄奘在这里收了第一个徒弟,后世认为,石磐陀就是《西游记》孙悟空的原型。
玄奘取经博物馆有一处还原的场景,石磐陀牵着马匹跟随在玄奘身后。石磐陀对玄奘偷渡出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是当地人,对关卡四周地形比较了解,于是在一个月黑星稀的夜晚,石磐陀带着玄奘绕过五道烽燧防守,将玄奘送出了关城。
偷渡出关后,玄奘经历的怎样的九死一生我们已不可知,我们所知道的是,他面对环境是漫天风沙的无人区罗布泊,经伊吾(今新疆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然后继续西行途径大小数十个国家和无数的山川河流,抵达佛国印度,行程13800余里,此时是公元638年,距离他出发已过去11年的时间。
玄奘并没着急参访那烂陀寺,而是花费三年时间先游历印度了解这里的情况,一路瞻仰佛陀遗迹,一路拜访当地高僧圣贤,并传播自己的佛学见解。
东土“大唐高僧”的盛名逐渐开始在这里渗透,等他参访那烂陀寺的时候,这里迎接玄奘仪式之隆重,不仅空前,而且绝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那烂陀寺专门派了第一批欢迎团队——四位高僧大德,到玄奘所在的地方迎接他。没多久,第二批欢迎团队——200多名僧人和1000多名高级信徒,举着宝盖、拿着鲜花,众星捧月般簇拥着玄奘,众人一路走,一边对玄奘进行大声赞叹(印度独特的迎客方式)。抵达那烂陀寺后,在该寺最受尊崇的座位旁边,给玄奘专设一个席位。那烂陀大学的精神领袖——戒贤法师不但亲自接见,而且为玄奘开坛讲授《瑜伽师地论》,让整个印度为之震惊。
3
玄奘取经博物馆的史料显示,在印度游学五年后,玄奘决定回国,回到大唐,彼时是公元643年,他从印度那烂陀寺出发溯恒河西北而行,过印度河上游,经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进入吐火罗国,越过葱岭,至揭盘陀国(今新疆塔什库尔干),然后再经过7个国家到达罗布泊,穿越无人区之后抵达沙洲(即敦煌)阳关。
行走数万里的玄奘实在太累了,当他看到阳关烽燧,就像看到洛阳的城墙,面露欣喜,双手合十,那一刻,他的内心安稳而踏实。
十几年前偷渡出关的惶恐已荡然无存,都十几年前的事了,谁还记得他偷渡呢,边关的战乱那么多,况且,他也不是从阳关偷渡出境,当年他是从北边的玉门关,在当地人的带领下绕过十几个垛口才顺利西去。
此刻,城门上方的“阳关”两个字已足以让他放下所有的包袱,此前经历的所有生死也都烟消云散,进了关,就意味着到家了。
我们已经无法知晓他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更换了多少匹骆驼,我们知道的是,他此行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卷657部。
就这样回去吗?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是佛教圣地呵,要不要去探访下莫高窟,拜访下小雷音寺?但是去哪里休整一下呢,总不能就这样灰头土脸地前去参访吧。
黄昏,有钟声从沙州城外传来,是一个寺院,很小的寺院,叫报恩寺,方丈热情地接待了玄奘,他们促膝长谈,讨论佛经,漫天的流沙已不存在,边塞的荒芜已不存在,疆场的征战已不存在,存在的只有祥和与安定。
第二天,玄奘骑着骆驼前往莫高窟和雷音寺,场景已无从知晓,据说,他将从那烂陀寺带回的经卷的一部分赠予给了小雷音寺。如今,小雷音寺的钟声依旧,玄奘已成为传说,而当年赠予的那些经卷,或已化作大漠经久不息的朗朗梵音。
4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达长安。
17年的光阴,沧桑了一个小伙的面容,也沉淀出一个名扬于世的高僧。
西安城墙上的一块牌匾记载了玄奘进入城门的境况:抵京当天,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迎接玄奘,并举行盛大的迎接仪式,仪式上,玄奘展示了一部分佛经和佛像,人山人海的百姓争相围观,晚上玄奘夜宿朱雀街。
这让玄奘有点恍惚,当年他可是偷渡出境的,怎么现在朝野上下像迎接偶像一样呢?
其时,在他回来抵达沙州(今甘肃敦煌)时,已派人跟随商队向朝廷上表,奏明自己的实情,听候朝廷发落。事实上,唐太宗李世民已不再追究玄奘当年偷渡事宜,因为他急需了解西域各国的发展情况,而此时的玄奘正好清楚明了,况且他取经回来,对民众也算是一种福祉。
此后,玄奘开始了翻译经书的浩瀚工程,一直到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玄奘圆寂,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超过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质量大大超越前人,目前世人所熟知的《心经》即是玄奘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