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仙岛大陈岛,天下奇峰甲午岩,垦荒精神永流传

  • 富龙
  • 2021-06-03
  •   
  • 大陈岛,东南明珠。



    这个季节最适合去看海,也最想去看海。

    没有拥挤的人潮,没有让人窒息的热浪,一切都刚刚好。

    人生飘忽不定,唯有大海宽阔恒久,大陈岛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岛,位于台州湾东南洋面,由上、下大陈和一江山等29个岛屿和83个海礁组成,风光秀丽,素有“东海明珠”之称。当许多旅游地被过渡开发打造时,这里依旧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海岛风情,时刻绽放着美丽。

    这个夏天,去不了马代、去腻了三亚,不如来大陈岛。在浙江椒江区江滨公园旁的荣远客运码头上船,一个半小时即达。

    5月31日,8点,准时开船。

    一年难得上一次海岛的内陆人,进了船舱就幼稚地各种激动,尽管玻璃窗外表上有很多泥点,还是忍不住朝外拍拍拍。

    客船先是从椒江二桥下驶过,抬头一看,很宏伟。

    不久,又驶离了台州湾大桥,我们将要跟市区告别了。

    越远的岛,海水就越蓝,船开出一小时后,黄色海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蓝色。出什么国呀,大陈岛不香吗!

    船在海上漂了1小时30分钟到了大陈岛,确切的说这是上大陈岛。

    待去往上大陈的人下了船,船继续开,不到10分钟就到了我们的目的地:下大陈岛。

    大陈岛,我国大陆最后一个解放的地方,1955年才解放的,这里发生过三起重大历史事件:一是一江山岛战役,一场改变历史的战争;二是“金刚计划”,一次揪人心肺的拔根迁徙;三是大陈岛垦荒,一部撼人心魄的创业历史。

    蓝色的渔船停靠在岸旁,大陈岛是国家一级渔港、省海钓基地,岛周海域是浙江省第三大渔场。

     

    大陈岛,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岛屿,岛上岗峦起伏,论景色不输三亚和巴厘岛,获得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国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等称号,眼下正迈向“全国红色旅游第一岛”。

    现在岛上户籍人口4千多人,但我看到这么多密密麻麻的房子,保守估计应有上万人,梅家湾街是岛上最热闹的一条街,街上有宾馆、饭店、超市、菜场等等,一应齐全,食宿称便。

    街道很整洁,不比希腊差。

    登上大陈岛,你想游玩的所有景区都是免费的,岛不算很大,不需要制定攻略,可以步行游览,也可以租辆黄色小电驴,沿着海边公路漫无目的地骑行,享受扑面而来的海风,碰到一个景点就停下来,还可以花25元乘坐环岛旅游巴士游览,非常方便。

    走近灯塔,一秒回到垦丁。

    翻开大陈岛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个浙江普通的小岛被日本人占领,二战结束,大陈岛归还中国,控制权在国民党。1949年老蒋败走台湾,大陈岛成了他在大陆最后的据点,当时岛上居民加部队共有3万多人,而这也是老蒋最后的一丝希望,他想盘踞在这里翻身。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海陆空三军杀鸡用牛刀,一万多人去打一江山岛上的一千多人,对方经不起打。一江山被打下后,老蒋自感大势已去,在美军舰队的掩护下撤离大陈。老蒋心里想,我们得不到的,你们也别想得到,于是缺德地将大陈岛毁成废墟,就连水井里也投了毒,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岛上埋了一万多颗地雷。

    大陈岛现在逆袭了,离开码头后我们的第一站是职工剧场,这是岛民的精神园地,可惜关着门。

    巧遇台州一中新疆班的同学也来接受传统教育,中学生的个子就这般高了啊。

    剧院的隔壁是大陈岛陈列馆,建在小坡上,走进陈列馆,安静地听导游诉说那段大陈垦荒的历史。

    1956年台州市首批227名青年志愿者报名上岛垦荒,之后每年都有热血青年前来报到,他们顶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重建家园,将荒岛变成宝岛。

    与荒地搏斗,其乐无穷。

    出了陈列馆,乘车沿着盘山公路往山顶而去,这里有个垦荒纪念地。

    垦荒纪念地是全岛的最高峰,峰顶有座垦荒纪念碑,讲述了一代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满腔热血建设大陈岛的故事。

    大凡每个纪念物在设计时就有涵义的,拿这个垦荒纪念碑来说,碑高16.5米,象征着垦荒队员于56年1月上岛,而每一层台阶都由5个阶梯组成,它代表着前后共有5批队员上岛垦荒。

    如今,这里每天有千名游客远道而来,这里也是“中央团校党性教育基地”。

    仰望垦荒纪念碑,追忆当年故事,焕发青春热血,报效祖国。

    大陈岛站起来了,我们不会忘记他们,椒江人不会忘记他们,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站在这里可以360度环看大海,看宽阔无垠的海面,看星罗棋布的岛屿,看星星点点的航船,心中的烦恼被海风吹散。

    你这是在干嘛,你是女版的张东升吗?

    鸡笼头不是养鸡的地方,而是养黄鱼,这里是黄鱼养殖基地之一。

    海中的魔力圈圈不是小孩子玩的,它们是黄鱼的窝。

    大黄鱼是一种绝迹了的鱼,价值很高,人称软黄金,由于原产地的大黄鱼近乎绝迹,但国人又好这一口,怎么办,勤劳的大陈岛渔民出招了:搞人工养殖大黄鱼。

    沿着这条石板路走下去就是一家养殖场。

    原以为只是一个养鱼场而已,下去后发现别有洞天,有个长长的隧道,公路隧道的那种,由于少有游客来此,空空的隧道被养鱼人拿来放置了一些养殖工具。

    隧道旁礁石横列,它们与海浪嬉戏着。

    虽说是人工养殖的,但它是在大黄鱼以前的老巢里,养殖方法又是原始的、天然的,因此养出来的大黄鱼接近野生的。

    对于岛民来说,海就是他们的田,在海上播种收获,而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只是我没想到养殖池子这么大,每个池子有几十亩面积,走一圈会腿软。

    更惊奇的是富龙我可以在池子上自由行走,惊不惊喜。

    看完大黄鱼养殖基地,回到观光车站台,此时是中午12时,司机在镇上吃饭,在等车的时候,闲着也是闲着,我们一帮人开启了拍人像的模式。

    你们这是干嘛呢,三人组合吗?

    连人像都拍不好,你还能拍什么。

    接下来的问题是先去吃饭还是先去甲午岩,考验大家的智慧的时刻了,综合中午两点须去码头乘船回程的因素,最后一致决定晚一点吃午饭。

    甲午岩是大陈岛的王牌景点,有“东海第一盆景”之誉,没游甲午岩等于白来,它原名叫夹杵岩,后人嫌它土气,改名为甲午岩,与甲午海战没半毛钱关系,但这里的风景不是吹的,真的很雄峻。

    甲午岩上方有一个玻璃桥,站在上面可以观全景。

    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尚处于老蒋的控制中。1954年5月8日,老蒋率部僚从台湾至此巡视,慰问其炮兵部队。其后,守军造了这个亭,取名“中正亭”,老蒋将其改称“美龄亭”,可见一代枭雄在美人面前也是百炼钢成绕指柔啊。再后来,大陈岛人将这个亭子更名为“思归亭”,意为远在他乡的大陈同胞思念故土,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

    沿着游步道往下走,就来到了海沟,这沟够深的,还好看。

    悬崖栈道临崖而建,凌空踏浪,展示了“灵、雄、险、奇”的地貌奇观,显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海蚀、海积、溶岩的地貌,带来了独特险峻的景观,置身于似洪荒世界的海蚀地貌带,可谓是“蓬莱岛”。

    重点来了,两片30余米高的巨形礁石,形如大海中的风帆,直指苍穹,在我国再也找不到这种景了。

    导游介绍说,这几片峰受海风海浪的日夜拍打,变得比以前单薄了,我担心它哪天会从地球上消失,所以想看的,赶紧来,腿慢无!

    甲午岩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岛上有一对恋人,为了爱情决定乘船私奔,当他们夜晚乘船来到此处时,夜黑浪高,意外撞礁身亡。天上的神仙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在触礁的地方,把他俩变成了紧紧依偎在一起的两块巨石,让他们永不分离。若仔细看两块岩石,虽然上面被劈开了,但是它们的底部却连在一起,像极了这个爱情传说。

    礁石下急涛汹涌,白浪滔天。

    甲午岩有“四绝”——奇峰、海沟、海浪和日出。每天清晨,太阳恰好在这两座峰之间冉冉升起,故又称“旗峰映日”,可我们是正午来的,无缘欣赏到这一美妙的景色,只能脑补一下映日的画面。

    在这里,听海风徐徐,看浪花翻涌,观海上日出~

    喜欢惊险刺激,又不想腿软发抖?那就来甲午岩索桥体验一把吧!桥一点不晃,你们是怎么建索桥的呢?

    这里很遥远,距离首都北京1365公里,这里也很近,近到在我们心里。

    大陈岛上有吃不完的海鲜,中午我们在印象大陈餐厅吃海鲜,大黄鱼、老虎鱼是必点的,鲜到掉眉毛。

    野生的小闸蟹味美肉不肥,据说这是与人工养殖的区别,毕竟小生物在大海找吃的不容易啊。

    辣螺,只有大陈岛才产,辣中带苦,尾巴也可以吃。

    这个不是粉丝,出了岛也吃不到。

    饭后赶船,不得不说,背负着历史伤痛与荣耀的大陈岛有种独特的魅力,这里的风景颇有些《海角七号》的味道,蓝天,大海,弯弯的海边公路,红白相间的石栏,远处形态各异的岛屿,身边有个穿着白衬衫的清俊少年,也许是着一袭连衣裙的少女,头发被海风吹乱,如此,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