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往往的人们,各自忙碌着生计奔向前方,小商店门口的人们在树下乘凉或者打麻将,古老的城墙守护过往日的山河,也必将守护当下这安静的时光。
重庆是一做不缺少故事讲述的城市,无论是历史还是如今,跌宕的是光阴如同这里的街道,每一个转弯都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连环画。
前些天我在重庆逗留的时候,转了一下城区,原本是要去山城巷的,却不料先经过了一片老城墙,那斑驳的墙砖和残垣断壁毫无疑问是一个历史沉淀的明证。走近一看,果然,旁边的一块牌匾上记述的文字引入眼帘:通远门。
文字记载,位于渝中区的远门最早建于明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最初,这里叫镇西门,古代时候是山城唯一条通陆路的大门,此地是城内最高处,地势最险峻,门前一片深壑,无路可行,当然,60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已经是繁华的城区,步行下高高的台阶,便是如山路起伏的市内公路,现代交通工具来往穿梭,很难让人想象古代这里是天堑沟壑。
据说在在南宋末年,元军大举进攻巴蜀之地,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彭大雅率数万精兵退守重庆,抢修重庆城,将城垣扩展到嘉陵江边,于是通远门也便成为当时军民通行陆路交通要道,也是古时候巴渝大地上“九开八闭”共十七道城门中唯一的陆门。
时光的风雨,时代的变迁,地势与地貌似乎与文献记载差距很大,如今的通远门四周民居高低错落,有的似乎是从山间低谷拔地而起,有的房屋则是在山石上直接建造,节鳞次比的建筑昭示着光阴如流般更替这华年,而远去的鼓角争鸣似乎还沉淀在老城墙缝隙的尘埃里。
旧时,这里的城门上有门楼,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修建公路时被拆毁。目前的其正门还是古时的旧貌,双层拱形门洞,两门洞之间隔有便于采光的天井,门洞两侧尚保留有当时的城墙一百多米的样子。
通远门城墙顺山势而筑,历史深处的砖瓦如今只剩下残墙断壁,墙角下一组士兵守城、攻城的雕塑栩栩如生,当时的血战激烈场景令人难以想象,那震天的喊杀声被鼎沸的今朝深深掩藏,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已开辟为遗址公园,不仅适当地市民休闲的去除,也是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品味老山城味道、感受重庆历史文化的场所之一。
沿着通往城墙和的台阶上行,随意走了走,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触手可及的是城墙旧砖和江州(古代重庆称谓)往事,远处是高楼大厦,喧嚣人群。
通远门旁的一条小街,叫金汤街,有人说是当年守城将士在守护这片大地时,修筑工事时候经常通行的道路,有固若金汤的意思,表达了人们愿意安定生活,不受战争干扰的愿望。当然,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究,或许是真实存在的也不一定。
作为古代重庆城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陆路通道,通远门地区留下印记的历史事件不计其数,到此一游的人,也只能是在城墙之上浅浅地回望一下遥远的历史的烟尘,缅怀一下为了这片大地重生付出过努力的人们。
在城墙上遇见一个清洁工大姐和两个抬石条的人,我问这么重的石条要抬到哪里,干什么用。其中一个答道,不太远,修台阶用。清洁工大姐问我从哪里来,这些天去了重庆哪里游玩。她说重庆好玩的地方太多了,我说是的呢,好吃的也很多。她笑了,问我吃不吃得惯。我说还好啊,我能吃辣。
其实也就是相对于外地大多数人来说,我能吃辣,在重庆的饭圈里,那真是不值一提,微微辣都算不上的。
前天晚上朋友拉我去吃火锅,看着锅里翻腾的辣汤,真的是惊讶到我了。问服务员这是什么级别的辣。服务员说是微微辣,并说你们没要求我们就自动把辣度调至最低了……
鼻腔里呼吸的阵阵火锅味道的确很香,但着香味后面有重重的麻辣刺激着味觉。小心地吃了一些食物,实在是挑战着我的口腔和肠胃,我原本以为我很能吃辣,不料重庆火锅的辣让我看美食胆怯了。
得知我对重庆火锅的爱恨,清洁工大姐笑弯了腰,她说你多呆几天再吃几次就适应了,重庆火锅的辣是本地的辣椒本身那种自然的辣,经过牛油和大量麻椒的调制,比较适应这里地理环境种的人们,驱寒祛湿……
旅途中遇到一些当地人,聊一些当地的人文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清洁工大姐最后说,山城巷离这里不太远,下了城墙,穿过两个街道路口,再上一个坡路就到了。
下了城墙,蜿蜒的街巷如树叶的经脉蜿蜒四方,来来往往的人们,各自忙碌着生计奔向前方,小商店门口的人们在树下乘凉或者打麻将,古老的城墙守护过往日的山河,也必将守护当下这安静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