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古桥堪比赵州桥,鱼化石清晰可见

  • 放猪江湖
  • 2024-03-06
  •   
  • 所幸,“出水之月,饮涧之虹”的弘济桥还完好地静默在光阴里,惊艳着世人的眉眼,讲述这一方城池曾经车盖云集、津盐豫陶的匆忙与繁华。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桥,没有之一,直到我去了邯郸的广府古镇,才发现这里的一座古桥与赵州桥一脉相承,而且建造技艺也与之相同,比赵州桥保存更为完好。

    这座桥就是位于邯郸广府古城区域的弘济桥,它的建造时间已无据可考,后世相传是建造于隋朝,与赵州桥为同一时期,有据可查的是,在明万历十年,也就是1582年,弘济桥进行了重修,并且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再次进行过修缮,但是赵州桥的建造时间则记载详细“隋大业二年七月十五日(606年8月23日)或稍前一些时日,赵州桥建成。”来历明确,记载连续,这或许是赵州桥更为认知的因素之一吧。

    说到弘济桥,不得不说滏阳河,这条河在古代是一条大河,可以通航,在古代名字叫滏水,河流发源于河北磁县的滏山,滏山又名鼓山,海拔846米。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李吉甫撰写的地理书籍《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在县 (磁县) 西北四十五里。滏水出焉。泉源奋涌,若滏水之汤,故以滏口名之。”李吉甫是赵郡赞皇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赞皇县,他的记述应该是准确的。

    滏阳河流经邯郸的磁县、邯山区、丛台区、永年区、鸡泽县,最后进入邢台,流经邯郸大约119公里,妥妥是邯郸的“母亲河”。弘济桥就在这条河流之上,供古代的人们来往河的两岸。

    “广府经日月,弘济通古今。史物最高贵,应奉至上尊。”这是中国著名作家冯骥才当年考察广府古城时所作的诗,描写的正是邯郸永年区广府古城东2.5公里处,东西横跨在滏阳河上的弘济桥,因其位于广府古城东,从古至今当地人一直称之为“东桥”“老东桥”。

    当你还未走进弘济桥,就会被这座千年石桥散发着的古朴气息所震撼,在桥的一侧十步开外观赏,桥的主拱如彩虹飞架,桥面栏杆拱券雕刻神兽令人震撼,神兽有蛟龙、飞凤、神马等,它们或瑞口大开作吸水状,或龙须张扬威震江河,或昂头飞天如冲云霄,或目露神光震慑河妖……这些神兽造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信步于桥上,脚踏这千年前古人曾走过的砖石,不觉间你会感觉到有沧桑的风尘扑面而来,今天的日月朗照着我们,何曾没有朗照过隋唐时期路过此处的先人,只是不知道那时他们是否也和我们一样宁静安然;彼时的河水一定宽阔而奔涌,也一定是船来船往,或许还有逃荒的、做买卖的、士兵衙役甚至豪华大轿也都曾此桥经过,进入兵荒马乱,也进入太平盛世。岁月的尘烟不曾为这些个体遗留下断句残章,只有桥下岸边那几尊纤夫雕塑,是早年这方大地上无数生命讨生活的明证。

    从古至今,滏阳河就是一条“黄金水道”,通航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磁州积陶冶,万舸可达幽燕”,宋代碑文的记载说明了当时这里的航运之繁忙,那时候人们航运的货品主要是盐巴、陶瓷和煤炭,经由邯郸永年水路抵达天津码头。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弘济桥两侧边券上有数道深达寸许长约尺余的石槽,尤其是桥北面的凹槽更深一些,这些痕迹据说是当年纤夫们拉船时粗大的绳索摩擦所致。可以想见,为了妻儿老小能吃饱穿暖,那些拉纤的人是如何拼尽全力。

    而彼时,那些经过此桥来往的人们相必也曾伫立在栏杆边目送过滏阳河的远去,他们也会用手抚摸栏杆上可爱的小狮子吧,还有石猴子、桃子、石榴等等,这些象征这吉祥富贵的雕刻一定带给无数人以心灵的慰藉,栏杆上雕刻的武松打虎、八仙过海以及松梅竹兰,还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赓续历程,无情的光阴湮灭了一切过往的生命,无论贫穷或富有,在时代的洪流里都微不足道,或许,只有人们创造的价值才能被历史留住,成为后世的继续前行的标尺。已经没有人知道这座桥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是谁,但是后世的我们在看到这座桥的时候,依旧心动于桥的精美和承载的华夏文明,依旧感念古人创造的这些艺术人文和建筑财富。

    滏阳河流淌了千年,多少离乱与征战都随之流逝、沉淀或消亡,只有这座满目尘霜的石桥还在守望大地日月,与滏阳河相依相偎。似乎,每一方石块都浸润着历史的洪流,记录着朝序的变迁,承载着历史的铁马金戈,纵然斑驳破损,但依旧不动声色地迎春藏冬,容纳万物。

    桥面石板上的一些铁钉引起了我的疑问,这些类似订书针样的铁钉偶尔出现在石板和石板之间,似是固定之用。查阅了一下史料,这的确是做固定用的一种方法,叫铁束腰,通过“榫卯”结构连接在一起,使得桥更加稳固,这样的铁束腰,是事先在石头上刻好凹槽,然后用铁水浇筑,并非是外力将铁钉强行钉入——古人的智慧,真的令今天的我们敬佩不已。

    在桥面的石板上,还有几处鱼化石图像的遗存,起初,我以为是古代洪水淹没过桥而留下小鱼,以至于经年之后刻画进了石板,后来一想似乎不太可能,洪水消退后,桥上不就又恢复通行了么,怎么会给鱼成为化石的机会。后来才知道,是人们修建这座桥采石的时候,鱼化石就已经形成,据专家考证,桥面石板所用石材采自周边地区,为“四方捐金援物”,古人谓之“其功甚弘,其利甚济”,因此“弘济桥”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这些建桥的石头来自周边各地,鱼化石的形成少说也得上亿年,也就是说化石图案原本在石头上,只是石头用在了这里。

    这些生物化石图无疑为这座古桥增添了时光的厚重感,即便是在古代,人们看到这些刻印在巨大石头上的鱼化石图案,应该也会感觉到新奇和惊讶吧。在干燥的时候,石板上的鱼化石图案会变的很淡,一旦遇到水,立马变的清晰起来。而在遥远的古代,是不是会有顽皮的小童以撒尿的方式观赏也说不一定呢。

    依栏而望,静缓流深的滏阳河打从历史深处奔流而来,也必将奔流进新的时光,它荡涤了峥嵘岁月,也荡涤着静好今朝;穿梭的舟楫或许已不在浮现,所幸,“出水之月,饮涧之虹”的弘济桥还完好地静默在光阴里,惊艳着世人的眉眼,讲述这一方城池曾经车盖云集、津盐豫陶的匆忙与繁华。

    本文首发于《中国国家旅游》杂志2024年第一期,发表时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