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里是“活着的古村,延续的文脉”,的确,今天的仁里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清晨,村民在溪边浣衣;午后,老人在巷口闲话家常;傍晚,炊烟袅袅升起,饭菜的香气弥漫在街巷间。
去了一趟绩溪,这个这个位于皖南的小县城在春日的阳光里花开四野,如果说油菜花是这里春天的标配,那么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就是这里四季的美丽。
皖南的春天或许总是来得悄然而热烈。当三月的风掠过黄山余脉,绩溪的山野便悄然换了新装。来到绩溪,当然要去一些村庄才配得上这次旅程。朋友说,先去仁里村吧。我说好。
仁里村坐落于一处山坳处的登源河畔,站在村口,放目望去,见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最夺目的莫过于那层层叠叠的金黄花海,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正以最热烈的姿态宣告着深山古村里春天的来临。
仁里村始建于宋代,兴盛于明清,而那些斑驳的老屋似乎还停驻古老徽州的记忆。走进古村落午后的时光,恍惚间有穿越时空之感。沿溪而建明清古建筑群经历数百年风雨荡涤有的依旧坚挺,有的已经残破,村里的老人安静地坐在门边,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
凝视一座古宅,马头墙在花海映衬下更显沧桑、峻拔。最令人称奇的是村中"三雕"艺术——砖雕门楼上的"麒麟送子"栩栩如生,木雕窗棂间的缠枝牡丹暗香浮动,石雕漏窗将春光剪成斑驳画影。在有着600年历史的程氏宗祠里,遇见一位正在拓印族谱的老先生,他说:"这些老房子就像立体的族谱,一砖一瓦都写着徽州人的处世哲学。"
其实,我对古村里以及建筑、雕刻什么的没有研究,也不略知一二,仅仅是单纯觉得好看,完全是到此一游的水平,但是在经过这些老屋建筑、窗棂雕刻时,那种遥远的传统的文化内涵似乎就在眼前,在手边,在某种意识的角落,引人探寻,或许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里沉淀下来的千年遗韵吧。
有人说,仁里村不仅是一座建筑博物馆,更是一部活着的徽州历史。它的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雕花,都在诉说着徽州人的智慧、坚守与情怀。
没错,走进仁里,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那个"儒商并重、诗礼传家"的徽州旧梦。作为皖南青山绿水间藏着的古村落,仁里村早已被时光浸润,被岁月磨砺。游走于任何一条小巷,你都会感知到历史深处的那一抹或欢快、或忧伤的氛围。
仁里村保留着完整的徽州古村落格局,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据说,仁里村古称"程里",因程氏家族聚居而得名。南宋时,理学大家程颢、程颐的后裔迁居于此,耕读传家,文风鼎盛。明清时期,村中科举及第者众多,官宦商贾辈出,至今村内仍留有"进士第""大夫第"等功名匾额,彰显着昔日的辉煌。
村中老人说:"仁里古村,三街十八巷,巷巷通幽。"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巷道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这里曾是徽商往返苏杭的必经之地,商队驼铃悠悠,学子负笈远行,而留守的妇孺则在祠堂里祈求平安,在学堂里诵读诗书。
朋友介绍,仁里村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风格,"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
徽州建筑最醒目的标志,莫过于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仁里村的马头墙造型丰富,有的如阶梯般层层递进,寓意"步步高升";有的呈弓形翘角,形似马首,既有防火功能,又赋予建筑灵动之美。晨雾缭绕时,马头墙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我查阅了下资料,仁里村的建筑装饰以木雕、砖雕、石雕闻名,被誉为"徽州三绝"。村里一些宗祠、民居的梁枋、窗棂上,雕刻着"渔樵耕读""梅兰竹菊"等图案,刀工细腻,栩栩如生。而门楼上的砖雕尤为精美,常见"福禄寿喜""麒麟送子"等吉祥纹样,寄托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在一些石鼓、石栏、石漏窗上,或刻山水,或雕花鸟,线条流畅,古朴典雅。
村中最宏伟的建筑当属程氏宗祠,它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宗族议事、教化子弟的中心。祠堂内高悬"忠孝节义"的匾额,梁柱间的彩绘虽历经沧桑,仍依稀可见当年的华美。
而普通民居则多为"四水归堂"式布局,天井居中,四周房屋环绕,寓意"财不外流"。天井下常设石缸养鱼,既调节湿度,又象征"年年有余"。
仁里是“活着的古村,延续的文脉”,的确,今天的仁里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清晨,村民在溪边浣衣;午后,老人在巷口闲话家常;傍晚,炊烟袅袅升起,饭菜的香气弥漫在街巷间。
在旅游建设告诉发展的今天,仁里村也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当然,没有门票。不过村里开设了徽墨、宣纸制作体验工坊,人们可以亲手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游客可以买上一两件物品。据说,这里每年春季的都会举行"油菜花节",秋季举行"晒秋"活动,这些旅游活动或许会更让这座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